2015年10月21日 點擊人次: 12973
各設區市發展改革委員會、人事局、教育局,各普通高等學校:
2005年,陜西普通高等學校及研究生培養單位將共有畢業生152312人,比2004年增加27402人,增幅達21.94%。其中研究生11180人,比2004年增加1668人,增幅達17.54%;本科生66978人,比2004年減少1114人,下降了1.64%;高職高專生74154人,比2004年增加26848人,增幅達56.75%。為做好2005年陜西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根據國家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省實際,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高度重視,切實加強對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領導
1、進一步提高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重要性的認識。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關系到我國經濟建設、社會穩定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關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續健康協調發展。各市、各高校要站在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戰略高度,切實把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重要地位抓緊抓好。要繼續堅持“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改革方向,大力推進畢業生就業政策的落實,強化畢業生就業服務,加大畢業生就業工作投入,努力為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創造良好的氛圍。
2、加強對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領導。各市要把畢業生就業工作列入地方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特別是就業和再就業工作的整體規劃,盡快形成統一領導,明確責任,分工負責,相互支持,緊密配合的分工協作機制。各級發改委、人事、教育等有關部門,要在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按照各自的分工,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實行“一把手工程”,黨委書記和校長對本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負總責,要加強統籌和協調力度,建立目標責任制,把畢業生就業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3、狠抓畢業生就業政策的落實。各市要認真貫徹國務院辦公廳(國辦發[2004]35號、[2003]49號、[2002]19號)、教育部(教學[2002]16、18號)和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陜政辦發[2003]43號、[2002]105號文件)和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精神,找準政策實施中的薄弱環節和癥結所在,積極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各高校要根據新形勢下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特點和要求,調整、充實、完善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機構,建立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完善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功能和畢業生就業市場,加快畢業生信息網絡建設,積極做好畢業生思想教育和畢業生管理工作,確保高校畢業生充分、順利就業,為我省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整合資源,進一步開拓畢業生就業市場
4、積極推進有關人事制度、勞動用工制度的改革,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切實落實用人單位自主權,疏通和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完善并嚴格執行就業準入制度,新增就業崗位,優先錄用符合相應資格條件的高校畢業生。各級黨政機關錄用機關工作人員和國家公務員,要堅持“凡進必考”。國有企事業單位新增管理和技術人員,主要面向高校畢業生,公開招聘,擇優錄用。要做好鄉鎮不在編人員的清理工作和不合格中小學教師的清退工作,為吸納高校畢業生創造條件。
5、支持畢業生到民營企業就業和自主創業,擴大消化增量畢業生的空間和渠道。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后續服務力度,引導支持畢業生到民營企業就業;要實施稅費減免和小額貸款的做法,積極創造條件,千方百計扶持畢業生自主創業;對以靈活方式就業的畢業生要關心、支持和盡可能予以幫助。要搶抓機遇,不斷拓展新渠道和新載體,引導畢業生通過市場競爭和多元化渠道實現就業。
6、進一步完善有利于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政策體系。要鼓勵畢業生到縣以下基層、到城市街道、社區就業的新政策。要充分利用各種資金包括各種獎學金,為到艱苦地區、艱苦行業、重點單位就業的學生代償助學貸款。
三、加快信息化建設,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和機制
7、加強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要加快網絡建設,所有高校都要在2005年年底以前開通自己的就業信息服務網并與國家、省網互聯互通,實現網上信息資源共享,更好地為高校畢業生服務。已經建立的網絡要繼續加大投入,不斷豐富網絡內容、提高網絡層次、擴充網絡功能,實現信息共享、政策發布、網上招聘、遠程面試、指導咨詢五位一體,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服務求職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務,力爭使就業信息服務網成為畢業生就業的主要渠道。要積極努力,加快實現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建設信息豐富的網絡數據庫,通過網絡快捷、準確地向畢業生提供就業需求信息。
8、強化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高校內部要形成校級領導、職能部門、院系領導、年級主任、輔導員以及專業教師組成的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體系,提高就業指導和服務的質量,為畢業生就業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要有針對性地對畢業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擇業心理、擇業技巧和擇業方法等方面的指導,提高畢業生擇業的成功率。要將畢業生就業指導課納入教學計劃,同時要建立畢業生就業指導課考核制度。為畢業生提供真誠關懷、科學指導、周到服務,切實幫助他們邁好人生關鍵一步。
四、大力推進市場建設,建立共享、規范、高效的就業市場
10、精心組織高校畢業生就業供需洽談會。在總結過去經驗的基礎上,繼續組織、協調辦好陜西普通高校分科類、滾動式畢業生就業供需洽談會,并將不定期地組織舉辦多層次、多類型的小型招聘會。各高??梢愿鶕嶋H需要,舉辦多種形式的校園招聘活動,并注意發揮和利用人才市場、勞動力市場提供的就業渠道,使我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實現多層次、多類型,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機制在畢業生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提供更多的機會。各級人事部門所屬人才交流服務中心要為畢業生就業提供公共服務。同時,要注意利用計算機及網絡技術開拓畢業生就業市場,加快“無形”市場建設,用信息化帶動就業指導的專業化,實現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水平的全面提高。
11、嚴格規范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管理工作。畢業生招聘活動應主要在高校內舉行,不得以盈利為目的,不得沖擊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就業招聘活動的時間,要按照教育部的統一要求,安排在每年11月20日以后的節假日進行。用人單位進校招聘畢業生,不能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在社會上舉辦針對或包括高校畢業生的招聘活動必須依法經過人才市場主管機關批準。所有畢業生招聘活動都要嚴格控制規模,建立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信用制度,嚴厲打擊非法職業中介和應聘、招聘過程中的各類欺詐行為,切實加強安全措施,注重成效,杜絕意外事故發生。同時,各學校要加強協議書的管理,認真做好協議書的發放、填寫和審核工作,堵塞管理漏洞,維護學校信譽。另外,除教育部和省政府批準的收費項目外,任何高校不得向畢業生收取其它費用。
12、繼續公布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促進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深入開展。今年,我省將在完善“畢業生就業率”、“待就業率”和“失業率”統計的基礎上,繼續向社會公布各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以就業率來考核、評價、推動和促進高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及招生工作。各高校要以此為契機,努力提高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并充分利用畢業生就業的反饋信息,加大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結構的調整力度,更好地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13、以高度的責任感做好畢業生就業狀況統計和監測工作。要進一步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報告、公布、督查和評估制度。要建立就業信息統計工作領導責任制和工作責任制,高等學校要有專人負責就業信息統計工作,黨政領導要隨時掌握畢業生就業進展狀況,做到心中有數。要加強監督檢查,堅決杜絕弄虛作假現象,保證畢業生就業統計信息的真實、準確。各高校要堅決杜絕為片面追求就業率而將未聯系到具體用人單位的畢業生放在人才交流機構的虛假掛靠。對外公布本校就業率時,要嚴格按照省教育廳公布的就業率或經過審核同意的就業率對外公布,不得各行其是,對弄虛作假的高校將進行通報批評,并在畢業生就業評估和評優表彰中實行一票否決。
五、以就業為導向,加快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
14、加快教育教學改革力度,不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面對畢業生就業的嚴峻形勢,各高校要大力推進以就業為導向、以市場為導向、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高等教育改革,促進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采取有力措施,教育、幫助學生增強適應就業市場的競爭能力、就業和創業能力。高等學校本科教育要按照寬專業、厚基礎、靈活專業方向的要求,根據就業市場需求的變化,及時加強后期針對性專業教學。高職院校要推進“訂單方式”人才培養,大力推行高職畢業生學業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并重制度。加強就業基地建設,提倡多種形式的促進畢業生就業協作活動。要將學生實習基地,社會實踐活動基地與畢業生就業基地建設有機結合,使畢業設計、畢業實習同時成為畢業生擇業、企業考核錄用人才的重要環節,為畢業生在實習過程中尋找就業崗位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六、進一步加強畢業生思想教育和就業宣傳工作
15、認真負責、周到細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高校要針對大學生的特點,把對畢業生的就業教育、創業教育、畢業教育作為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就業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報效祖國、志在四方的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逐步引導學生認識到基層崗位是畢業生健康成長、鍛煉成才的沃土,更是青年人施展才華和抱負的廣闊天地,增強畢業生到基層、到艱苦地方就業的主動性和責任感。通過創業教育,包括邀請創業畢業生回校進行現身說法、傳授經驗,幫助畢業生了解國家創業政策,訓練畢業生的創業技能等方式,增強畢業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通過畢業教育,包括嚴格實施畢業教育的每一個程序、召開隆重畢業典禮等方式,幫助學生受到一次終生難忘的世界觀、人生觀教育。
16、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要加大宣傳力度,特別是要重點宣傳畢業生到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和自主創業的先進典型,為促進畢業生就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通過積極的宣傳,使廣大畢業生充分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愛護,感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和溫暖,滿懷信心地迎接人生新的挑戰,開始新的征程。
陜西省發展計劃委員會
陜西省人事廳
陜西省教育廳
二○○五年一月四日